决战2000亿!中国生物制药拿下礼新医药

2024年末,一则消息震动创新药圈:默沙东豪掷32.8亿美元,买了一家中国公司礼新医药双抗新药LM-299的全球独家许可权益,其中包括8.8亿美元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。

当行业还在惊叹这笔创纪录交易时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——仅仅半年后,礼新医药,这个被跨国巨头争相竞购的明星biotech,竟传来被港股制药龙头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的消息,而仅有5亿美元的总收购价格,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“赚大了”。

60人团队创造神话 往来交易都是跨国巨头

生产出全球药王K药(即抗癌药Keytruda)的默沙东,是世界排名前三的跨国制药巨头。而随着K药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,寻找“下一个药王“的默沙东,将眼光盯上了当下肿瘤治疗中最炙手可热的双抗赛道。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PD-1/VEGF双抗LM-299无疑是其中佼佼者。该靶点被认为在非小细胞肺癌、乳腺癌、肝癌、结直肠癌等多个适应症上均有较大潜力,全球销售峰值预计可达200亿美金以上,已被默沙东视为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石产品。

除了默沙东,礼新医药的另一款抗GPRC5D ADC 药物LM-305则被另一跨国巨头阿斯利康以6亿美元拿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款产品都是在临床前阶段就吸引了跨国巨头竞相关注,并且一到临床阶段就被果断“抢走”。如LM-299于2024年10月在中国获批临床,仅一个多月后就被默沙东火速拿下授权,可见志在必得。

而仅仅两款药物,就卖出了将近300亿人民币的巨额授权,礼新医药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一匹黑马,迅速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明星级biotech。

礼新医药2019年才在上海成立,创始人秦莹博士曾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,并曾在葛兰素史克、赛生医药等多家跨国公司任职。该公司核心团队不过60人,短短五年间创造了奇迹一般的研发成果。其目前2个项目处在注册临床阶段,5个项目处在临床I期,以及超过10个项目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,均为具有全球First-in-Class或Best-in-Class潜力的创新药物。

5亿美金收购,中生市值有望重回巅峰

就是这样一家备受关注的明星biotech,却突然传来被收购的消息。7月8日盘前,港股制药龙头中国生物制药公告,将收购上海礼新医药95.09%股权,对价为不超过9.5亿美元,剔除礼新持有的4.5亿美元现金后,实际收购的付款金额约为5亿美元。

加上此前参与礼新C轮融资时既已取得的4.91%股权,交易完成后,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。礼新医药主要科研和管理团队也将连同其备受关注的双抗、ADC等研发平台一起,加入中国生物制药。

此前,礼新医药已进行过三轮融资。而这次的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,正是去年下半年C1轮融资的领投方。根据中国生物制药去年11月的公告,与礼新医药签署股权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,以1.42亿元人民币参与礼新医药C1轮融资,取得后者4.91%的股权,并就LM-108及潜在的多个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(ADC)在中国大陆地区达成战略合作。礼新官网显示,C1轮融资共3亿元,除了中国生物制药,还有浦东创投、张江浩珩共同参与,老股东启明创投和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跟投。

在业内看来,对于礼新这样一家迅速崛起的明星创新药企,中国生物制药仅以5亿美金拿下全部股权,显得极为“超值”。毕竟礼新旗下的双抗、ADC平台,正是当前创新药领域最为火热的赛道,BD交易价格不断创出天价。

展开全文

例如此前康方生物与Summit公司2022年末就PD-1/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达成5亿美元首付款、总额50亿美元的授权交易,此后市值至今增长约650亿港元;今年5月,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-1/VEGF双抗SSGJ-707达成创纪录的60.5亿美元总额授权交易,不仅引爆了近期港股创新药行情,其自身市值也暴增400亿港元,跃居行业前列。

而以ADC平台为主的百利天恒,市值已超过1300亿港元,科伦博泰、映恩生物等,同样备受市场青睐。

中国生物制药2020年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。今年以来,得益于创新研发不断突破,公司股价大涨,到7月15日收盘已经翻倍,市值重回千亿港元,接近1200亿港元,但距2000亿港元的巅峰市值仍有差距。中国生物制药营收、利润体量均与另一国内龙头恒瑞相当,但分析认为,如果参照康方、三生、百利天恒等过往的路径,礼新医药双抗+ADC两大平台潜在的价值,以及管线中大量的对外授权潜力资产,未来或可为中国生物制药带来超过千亿港元的新增市值,将来市值也有望看齐恒瑞,重回应有的市场地位。

礼新重点管线——

- LM-299(PD-1/VEGF双抗):潜在BIC,目前正在中国进行I期临床试验。LM-299采用四价IgG-VHH结构,将抗VEGF抗体Fc端改造为两个靶向PD-1的纳米抗体,增强PD-1和VEGF两端的靶向特异性,已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优异的协同效应以及安全性。

- LM-305(GPRC5D ADC):潜在FIC,目前正在全球进行I期临床试验。研究表明,GPRC5D在多发性骨髓瘤 (MM) 患者中特异性高表达,具备一线治疗潜力。

- LM-108(CCR8单抗):潜在FIC,目前正在中国进行II期注册临床试验,全球研发进度第一。LM-108已有两项适应症被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(CDE)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(BTD);连续两年入选ASCO口头报告,展示出在胃癌、胰腺癌领域突破性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。中国生物制药正在探索LM-108多瘤肿联合治疗方案,有望为PD-1/PD-L1治疗失败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,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一代疗法。

- LM-302(Claudin 18.2 ADC):潜在FIC,目前正在中国进行III期注册临床。LM-302已被CDE纳入BTD,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的Claudin 18.2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/GEJ腺癌,并已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研究(IND)批准以及孤儿药资格认定(胰腺癌、胃癌及胃食管交界部癌),即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。LM-302在胃癌、胰腺癌和胆道癌患者中均观察到临床疗效,且对Claudin 18.2低表达和PD-L1低表达的患者也有临床获益。

- 此外,礼新还有LM-101 (SIRP-α单抗)、LM-24C5 (CEACAM5/4-1BB双抗)、LM-168 (CTLA-4肿瘤微环境特异性单抗)等三项创新肿瘤管线处于临床阶段,并有10余项临床前双抗/ADC项目预计在1-2年内进入临床,且均为全球FIC靶点。

协同潜力大,未来或共同打造“出海”矩阵

今年以来,国内创新药行业迎来“翻身仗”,港股创新药股普遍大涨,而重要的催化剂,就是不断曝出的License-out交易。据Dealogic数据,2024年以来,全球大型药企引入的创新药项目中,有42%来自中国企业,而五年前这个比例几乎为零。2024年全年,中国创新药License-out项目达94笔,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,其中55%流向美国。2025年才刚过一半,中国企业的国际交易金额就已达455亿美元,首付款超过20亿美元,再次逼近2024年度纪录。

中国生物制药已连续7年进入《制药经理人》评选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,最新排名全球第38位。其创新能力更是有目共睹,今年ASCO年会有12项临床研究入选最高级别的口头报告环节,创下中国药企之最。

但中国生物制药的营收仍然高度依赖于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,在License-out方面有着巨大的待开发潜力。此前在高盛年会上,公司曾透露,对外授权交易已经成为公司重要战略目标之一,目前多项资产具备对外授权潜力,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国际化收入,开启第二增长曲线。具备对外授权潜力的包括PDE3/4,HER2 双抗,HER2双抗ADC,FGF21,EGFR/cMET ADC,四代EGFR, 以及部分早期项目,如口服GLP-1 和PDE4b等。

可以看到,这些产品未来不仅可以和礼新的管线共同组成强大的License-out潜力产品矩阵。而且在双抗、ADC等平台,双方均有着强大的开发能力和深入布局,未来产生协同互补的可能性相当大。

礼新官网显示,去年10月,其LM-108注射液联合正大天晴贝莫苏拜单抗/派安普利单抗的临床试验(IND)批件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(NMPA)批准。而LM-108是全球临床进度领先的CCR8靶向单抗,是唯一同时获得两项突破性治疗认定的同类在研药物,已在去年被中生收入囊中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该产品也有希望成为中生+礼新率先开启License-out的潜力产品之一。

评论